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“稻米造血”概念,如今已在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从幻想变为现实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该公司把稻谷当成一个生物反应器,也就是一个蛋白质生产车间,通过将人的基因植入水稻,成功实现了在稻米中生产人血清白蛋白。借助光合作用,只需要充足的水、养分和阳光,植物就能像“绿色工厂”一样,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我们想要的物质。据称,50斤的大米所生产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数量,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。
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,通过“稻米造血”技术制造的人血清白蛋白优势显著。它更加安全环保,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;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,能够满足大规模的临床需求;同时成本也更为低廉,有望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。
目前,利用这项技术研发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,正式进入新药审批流程。团队已建成年产100万支注射液的智能工厂,并正在建设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,为产品的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展开剩余68%“稻米造血”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除了人血清白蛋白,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水稻基因组进行编辑改造,理论上还可以生产其他蛋白质药物。这意味着在未来,“稻米造血”技术有望在生物制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。
生物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,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不久前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,要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。
生物制造以生物材料、生物系统或生物过程为基础,结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,实现材料、产品或服务的制造。其核心技术涵盖基因编辑、DNA的合成与组装、代谢路径的重构等。借助这些技术,科学家们能够对生命体的基因代码进行精准编写,让生物体生产出食品、药品、材料等各类产品,为解决粮食、能源、环境等全球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基因编辑是生物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。生物制造依赖于对生物系统的精准改造,而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直接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精确修饰,从而实现对生物体性状和功能的调控。通过基因编辑,可以优化生物制造中的微生物代谢途径、提高细胞工厂的生产效率,或者赋予生物材料新的特性。
目前,我国基因编辑行业正处于发展前期,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。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根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的数据,我国50大基因编辑初创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皖地区,京津冀、大湾区、成渝经济圈也有少量分布。
从公司综合实力以及科研水平情况来看,邦耀生物、百奥赛图、博雅基因等公司在行业中脱颖而出,成为领头羊。截至2023年,我国基因编辑行业仍然属于蓝海行业,行业发展潜力巨大。
“稻米造血”技术的成功,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院长认为,绿色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抓手。绿色生物制造以自然生物为基础,可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融入自身体系,通过生物合成途径规模化解析等构建全新合成途径,以降低生产成本、保护生态环境。他还提到要大力发展非粮原料,探索新型固碳方式,以解决资源争夺和环境问题。
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
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《》
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等解决方案。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如何为股票加杠杆,请注明资料来源(前瞻产业研究院)。
发布于:广东省